新闻动态

前沿 |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合作发现胶质母细胞瘤的致癌基因及治疗新靶点-pg电子官方

2023-09-06 09:09:41 3

近日,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等机构研究人员在国际权威期刊《cell death&disease》上发表了题为”bcl2l13 promotes mitophagy through dnm1l-mediated mitochondrial fission in glioblastoma” 的研究论文,在该研究中,研究人员发现bcl2l13在gbm细胞系和临床gbm组织样本中表达显著上调。机制上,bcl2l13靶向dnm1l的ser616位点,导致线粒体分裂和高线粒体自噬通量。在功能上,这些改变显著促进了gbm细胞在体外和体内的增殖和侵袭。总的来说, 研究结果表明, bcl2l13在gbm中通过dnm1l介导的线粒体分裂促进线粒体自噬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因此,bcl2l13的调控和生物学功能使其成为治疗gbm的候选分子靶点。

图片关键词

研究背景

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(gbm)是成人中最具侵袭性的原发性脑肿瘤。尽管手术切除后的放化疗联合治疗取得了进展,但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4.6个月。因此,更好地了解gbm恶性进展的分子机制是至关重要的。

bcl2l13是一种由人类染色体上的bcl2l13基因编码的类blc2蛋白,早在20年前就被发现,但直到最近才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,并有可能成为研究热点。它固定在线粒体外膜上,可以在各种组织和细胞中发现,包括癌细胞。与胃癌远端组织相比,bcl2l13在胃癌近端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增加,这可能使其成为胃肿瘤恶性进展的标志。此外,缺乏bcl2l13与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术前放化疗(pcrt)无反应相关,这为预测直肠癌患者pcrt疗效提供了一种潜在的策略。bcl2l13也与白血病的肿瘤发生和不良预后有显著关联。在淋巴结阴性乳腺癌和肺腺癌中,bcl2l13与肿瘤侵袭行为呈负相关,表明bcl2l13根据特定细胞类型发挥不同作用。在胶质瘤研究领域,研究人员发现bcl2l13在gbm中过表达,通过阻止momp和caspase-3激活抑制肿瘤细胞凋亡。在这项研究中,研究人员证实了bcl2l13在胶质瘤中比在正常脑组织中高表达。

此外,bcl2l13的上调与胶质瘤的肿瘤组织学分级相关。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bcl2l13支持gbm细胞的迁移和侵袭。然而,bcl2l13在gbm中的生物学作用和调控机制仍不清楚。

自噬是一个进化上保守的过程,通过溶酶体介导的降解维持对细胞内成分的控制。线粒体自噬是一种选择性自噬,可降解受损或功能失调的线粒体,维持线粒体动力学和细胞稳态。在细胞和组织修复过程中,自噬/有丝自噬主要作为一种保护机制来对抗应激和多种病理,包括癌细胞。对于gbm,替莫唑胺治疗、标准一线化疗和放疗可诱导细胞自噬,这被认为是细胞存活的逃逸机制。在本研究中,kegg分析结果表明bcl2l13与gbm的自噬/有丝自噬密切相关。研究人员进一步证明bcl2l13促进gbm细胞线粒体分裂依赖的保护性线粒体自噬,这表明bcl2l13是gbm的潜在治疗靶点。

研究过程及发现

根据公共数据库的数据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,本研究观察到bcl2l13在胶质瘤中的表达高于nbt。此外,bcl2l13的表达与胶质瘤的组织学分级相关。研究结果还表明,敲低的bcl2l13 gbm细胞迁移和入侵能力显著降低。bcl2l13促进了gbm细胞的恶性进展和侵袭行为。基于这些发现,bcl2l13有望成为gbm分子靶向治疗的潜在靶点。

在这项研究中,研究人员发现bcl2l13在gbm细胞中起着关键的有丝分裂激活剂的作用。这些数据与另一份报告一致,该报告表明bcl2l13是酵母有丝分裂受体atg32的哺乳动物同源物。研究人员发现bcl2l13诱导的线粒体自噬促进了gbm的恶性进展。3-ma或baf抑制线粒体自噬可阻断bcl2l13过表达引发的gbm细胞增殖、迁移和侵袭增强。这些结果表明bcl2l13诱导gbm的保护性有丝分裂。bcl2l13在gbm中高表达可能参与了放疗、化疗和靶向治疗的耐药过程。

本研究发现bcl2l13通过增加线粒体分裂促进线粒体自噬。此外,研究人员发现bcl2l13通过促进dnm1l s616磷酸化来促进线粒体分裂。最后,选择性线粒体分裂抑制剂mdivi-1抑制bcl2l13过表达细胞的线粒体分裂和线粒体自噬。这些结果表明,bcl2l13促进了gbm细胞线粒体分裂依赖的保护性线粒体自噬。

图片关键词

bcl2l13促进gbm细胞中线粒体分裂依赖的自噬

研究意义

综上所述,研究人员证明bcl2l13在gbm中是一个致癌基因,它诱导线粒体分裂,从而促进保护性线粒体自噬。这些结果表明bcl2l13是gbm的潜在治疗靶点。(来源:澎湃新闻·澎湃号·湃客)

参考资料:

https://www.nature.com/articles/s41419-023-06112-4

网站地图